宝妈一聚会,自然会聊娃。
你一个偏方,我一个经验,说来说去,有的宝妈开始自我怀疑:我这样带孩子对不对?有的宝妈有了落差:我家宝宝怎么跟别人差这么多?还有宝妈收获一堆经验:剃光头新长出来的头发更黑更密,吃维C能防流感,嗯,回去就给宝宝试试。
还有一些宝妈,在你来我往的经验交流中巍然不动、笑而不语。因为,她们的脑中藏着这样一份清单。全文阅读5~10分钟。
1. 宝宝戴小首饰虽萌,但弊大于利:容易误吞首饰配件窒息,还可能出现皮肤过敏。
2. 我不建议给 1 岁以内的宝宝床上用防撞护垫,它对于防止宝宝撞伤作用微小,反倒很可能导致宝宝被缠住、卡住甚至窒息。
3. 通常4~6周后,母乳喂养稳定了就能用安抚奶嘴,我也是推荐的,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安抚奶嘴可以预防宝宝窒息,而且它确实是解放宝妈的哄娃利器。
不过等到1岁时,就该开始逐渐限制安抚奶嘴的使用频次了。
4. 如果宝宝可以灵活自如地翻身、坐立,而且睡觉时喜欢头枕着某些东西,就可以考虑给宝宝用上枕头了,而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1岁后开始使用枕头。
5. 枕秃≠缺钙,儿科医生建议,不要盲目乱补。
6. 同理,看到小宝宝头发稀、黄,便以为是缺钙、缺营养。其实宝宝什么都不缺,只是家长缺耐心。
刚出生时,大部分宝宝头皮毛囊没发育,头上顶着的还是“胎毛”。随着成长,这些“胎毛”会逐渐变成“终毛”。一般到 2 岁后,孩子的头发就会逐渐变好。
7. 同样会随着时间转变的还有宝宝的腿。在宝宝发育期间,会出现O形腿、X形腿和直腿切换的情况,这是正常发育的表现,直到7~8岁后,宝宝的腿才会变直。
8. 好队友的培养也需要时间。不少男同胞刚开始带娃时,智商掉线,就是冲个奶粉,也能犯下若干错误。
先倒奶粉后倒水?错!先倒水后倒奶粉!
用沸水冲奶粉?错!倒水前,请先看说明书,照做!
上下左右狂摇一顿溶解奶粉?错!水平晃动奶瓶瓶底,使奶瓶在水平面上慢慢旋转,或者双手夹紧奶瓶来回轻柔搓动。总之,以不产生气泡为宜,真失手出现气泡,静置等气泡消失再喂给宝宝。
……
错了这么多,所以,交给宝妈来做吧?
想什么呢?不会做,才多该勤练习!
9. 用微波炉加热宝宝的奶,可能奶瓶摸起来不烫,但里面的奶却滚烫,宝宝会被烫伤。实际上,只要干净卫生,常温的奶宝宝就能喝,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喝多少冲多少,虽然麻烦点,但在养娃这个精细活上,哪个爸妈会怕麻烦呢?
10. 喝奶后拍嗝是每个新手爸妈必备的基础功,因为宝宝在吃奶时时常会吞入空气,如果不及时拍嗝,容易发生吐奶、呛奶。
11. 除非生病中暑等特殊情况,6个月前不论母乳还是配方奶宝宝,都不用额外喝水,不需要,喝多了还不好好喝奶。
12. 1岁前也不建议给宝宝喝纯牛奶,蛋白质和矿物质过高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。
13. 1岁前不能吃的还有盐、蜂蜜、果汁、糖。
14. 鸡蛋不用等1岁后吃,6个月时就能开吃,先从1/4个蛋黄开始,没问题了继续加。
15. 光吃不见拉便便,可能是便秘,也可能是攒肚。排便间隔不是判断关键,只要肚子软软的,排便不哭闹、无痛感,便便松软就没事。
16. 总体上,现在有蛔虫的孩子很少,不需要常规吃打虫药。有蛔虫的孩子没有特征性的表现,需要通过化验大便才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蛔虫,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猜测给孩子吃打虫药。
17. 晒太阳补钙的观念深入人心,但其实“补钙”带来的利,远小于太阳伤害宝宝皮肤带来的弊!如出现晒伤或其他皮肤问题就是得不偿失,1 岁前的宝宝不用刻意晒太阳。宝宝真正补钙的方法,只有三句话:好好喝奶,好好吃饭,好好补VD。
18. 近些年深入人心的还有给男宝宝割包皮,生理性的包皮过长和包茎会随着孩子长大逐渐好转,不用割!别让孩子白挨一刀,却火爆了割包皮的生意。
19. 现在婴儿游泳馆生意也火爆,可从医学角度讲,1岁以下的宝宝根本学不会游泳,只会玩玩水。而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婴幼儿游泳馆资质不全,设备不合格,真正符合要求的亲子游泳馆太少,跟风带孩子去不正规场所游泳,危险隐患重重。
20.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“三伏贴”有功效,反而它的刺激性、毒副作用会让宝宝过敏、皮肤红肿、起水泡,甚至烧伤。可气的是这本是化学性烧伤的症状,却被解读为三伏贴“起效”的表现!唉,有些家长交的智商税,就是宝宝莫名其妙遭的罪。
21. 小儿推拿如今被宣传的神乎其神,堪称包治百病,不用打针吃药且没有任何副作用,这无疑戳中了家长的痛点。可治病要这么简单,医院大可以关门歇业。说实话,指望没有副作用的推拿治疗,就像生病了不遵医嘱却去吃补品,虽然避开了药品的副作用,却也等于放任了疾病的自然发展,等于放弃了治疗。更何况,“暴力”小儿推拿导致孩子骨折、甚至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22. 推拿增强不了免疫力,能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是母乳,能提高免疫力的吃法是均衡饮食。
23. 预防疾病靠谱的手段是打疫苗,不差钱的话,二类疫苗也打上。
24. 就算不差钱,也不用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都来一遍,中国宝宝该补的是维生素D,可以买的,是维生素D滴剂。鱼油、鱼肝油不需要,性价比低。
25. 好好吃饭,才能营养均衡。而咱中国人心中的“好好吃饭”中,必然有条标准叫做——
趁热吃!
热包子、热鸡汤,不管什么食物,父母都会说一句:趁热吃,凉了就不好了!但烫口的食物在经过食道时会烫伤食道黏膜,使致癌风险增加 4 成。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 65℃以上的热饮列为 2A 类致癌物,嗯,一个热包子温度就比65℃高。
所以,下次不妨把趁热吃换成另外 3 个字:慢点吃。
26. 除了求热、求快外,给宝宝喂食时,家长还有一个心理:求多!追着孩子喂,非要“光盘”才罢休。请记住给宝宝吃饭的原则:让宝宝享受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光比他吃多少,重要得多。宝宝人虽小,但知道自己需要多少。
27. 况且,也不是吃的越多长的就越高。运动、睡眠、饮食虽对身高有影响,但基本上基因就已经决定了大半了,别老把孩子跟别人比。
28. 别比的还有长牙、会走路、穿纸尿裤的时间等,时间标准只是参考,不要在等待的时间里太焦急,现在因为和别人家小孩比而心焦,以后心焦的日子还长着呢。
29. 就像长牙时间,只要13个月前出了牙,就都不算晚!早一个月晚一个月,宝宝都会有口小白牙,除非……
30. 除非不好好刷牙,健健康康小白牙会变龋齿!宝宝长出乳牙时就要刷牙,大胆用含氟牙膏,不用怕宝宝咽下去。
31. 帮孩子刷牙是我赞同父母替孩子做的事,因为孩子控制不好,7岁前爸妈都要监督宝宝刷牙,必要时再查漏补缺一遍。
32. 刷牙父母可以上,但有些事别替孩子决定,比如,分享。
不爱分享是宝宝的天性,有家长喜欢让宝宝为自己的面子买单:即使宝宝不愿意,也要把宝宝的玩具、美食分享给其他人,并认为这样会培养宝宝的分享意识。
那从另一个方面说,为什么不怕助长别的宝宝不劳而获的意识呢?每个宝宝都应该得到尊重,应尊重的,就是宝宝自己的个人意愿了。
33. 说到尊重宝宝意愿,我就想到了夏天穿着开裆裤跑的宝宝们。他们的私处更容易感染细菌,隐私意识和自尊也容易被降低,也更容易让很多有恋童癖等爱好的变态乘虚而入……
34. 对于性教育,比起遮遮掩掩、扭扭捏捏,用直接简单的语言去告诉宝宝他好奇的东西才是不尴尬。而且,性教育和宝宝的隐私防范意识培养从 2 岁开始就要进行。
35. 痱子是热出来的,而干燥则是造成湿疹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36. 防痱子,开空调勤洗澡,比往洗澡水里加各种水和花花草草更有效。
37. 防湿疹,做好皮肤保湿,几块钱的凡士林,或者婴儿护肤品就能搞定。
38. 中重度湿疹,可能用上激素类药膏,遵医嘱,别自己停药减药。激素类药膏没错,滥用才是错。
39. 还有被滥用的是感冒药。不建议4岁以下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,有过量用药的风险。
40. 普通感冒药不是治感冒的,只能用来缓解感冒的症状,既不能缩短感冒的时间,也减少不了并发症的发生,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,所以别白费力气和钱,主要的是不要一上来就急,急也没用。
41. 发热、咳嗽、流涕这些都不是病,而是症状,是身体对疾病的正常反应,但往往令宝宝难受。牢记一点,宝宝的精神状态远远比症状重要。如发热,首要原则不是退热,而是提高宝宝的舒适度;咳嗽,除了祛除病因,同样是提高舒适度。
42. 我不建议家长把药混在配方奶中给娃吃。一方面,奶中的钙镁离子与药物形成化学反应,产生的非水溶性物质会降低药效,不利于宝宝恢复;另一方面,如果宝宝把食物和怪怪的药联系起来,导致厌乳、厌食,这就是家长给自己挖坑了。
43. 很多家长都会骗宝宝说吃的是糖,加上现在的药片大多会裹一层糖衣,吃起来甜甜的,宝宝很可能会当真。这会直接导致宝宝爱上“吃药”,只要一不留神就把药往嘴里塞。
曾经有一个3岁的宝宝洗了半小时的胃,原因就是奶奶在前几天哄孩子吃药时说“这是糖,不是药”,后来宝宝看到茶几上奶奶的降压药还以为是糖,一口气吃了几十片。
44. 据统计,有一半的误食中毒事件发生在6岁以下的宝宝身上,所以,妥善收起家中会被孩子误食的东西很重要。如除臭剂、清洁剂、药品,还有化妆品以及其他洗浴用品。想当然地以为宝宝还小出不了什么大事的,这种侥幸和大意是危险的。
45. 网上有一个视频,一个放在床中央的宝宝,在你离开后只需 10 秒就能滚落床下。所以,当给宝宝换尿布、洗澡,或者干任何事前,把需要的东西放在手边,不要中途离开。
即使只需几秒,也万万不能将宝宝留在马桶上、洗手台或任何高于地面的地方。虽然很多妈妈都知道给宝宝洗澡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宝宝,但这是冷静时的想法,如果那时手机响起,瞅一眼又是一个重要的电话,难保你就侧身去接。几秒后,宝宝溺水了。所以别给自己那样的机会,给宝宝洗澡时一定拒绝任何打断。
46. 也别放孩子一人在家,很多坠楼事件就是在孩子单独在家时发生的。你永远不知道,独自在家的孩子会干出什么事。
47. 同样不能大意的还有坐车。对宝宝来说,没有什么比五点式安全带的防护座椅固定在后排的座位更靠谱的了。
48. 也没什么比夏天被家长忘在车里更可怕和致命的了,车停在太阳底下,哪怕气温只有 26.7℃,2 分钟车内温度达到 34.6℃,20 分钟就有 42.8℃及以上。而 6 岁以下的宝宝,体温一旦达到 41.6℃就有可能身亡,宝宝就没救了。
49. 为了保护孩子,我们经常会把这三个字作为口头禅:不可以。尤其 1 岁左右的孩子, 他对什么都感兴趣,我们会频繁给他说这不可以,那不可以……实际上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发育,会给他留下一个印象:这世界好像他喜欢的东西都“不可以”。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聪明:把家里他不能玩不能去探索的物品收起来,把“不可以”这三个字留给那些真正会伤害到他的那部分,而不是挂在嘴边。
50. 任何机构、任何指南的科普读物,都不能直接作为宝宝临床诊断的依据。铺天盖地的育儿信息可能会引起妈妈们更大的焦虑。
- END -